在長江中游的沃土上,有一顆璀璨的明珠,那就是盤龍城遺址。盤龍城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。是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,面積75400平方米。遺址城內東北部為宮殿建筑群,城外四周分布著手工作坊、民居點和小型墓地。作為武漢這座現代化都市的歷史根源,盤龍城遺址以其悠久的歷史底蘊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保存完好的城垣遺存,被譽為“武漢城市之根”。今天,讓我們一同走進盤龍城遺址博物館,踏上一段穿越千年的文明之旅。
第一展廳:浪淘千古
發現與探索
(一)洪水中的意外發現
1954年,長江流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水災害,武漢地區也未能幸免。然而,在這場災難中,人們卻在盤龍城地區意外地發現了青銅器等古代遺物。這些遺物的發現,如同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神秘之門被悄然打開。洪水,似乎成了連接武漢過去與現在的神奇紐帶。
當時,武漢市文化局文物工作組在盤龍湖畔進行文物調查,他們在這里發現了大量青銅器、陶器等古代遺物。這些遺物不僅數量眾多,而且種類豐富,包括兵器、禮器、生活用具等。它們的出現,讓考古學家們意識到,這里可能隱藏著一座古老的文明遺址。
(二)考古探索的艱辛歷程
20世紀50至60年代間,盤龍城文物的發掘與認知始于1945年藍蔚先生的初步調查,并隨后得以深化。步入70年代,北京大學與湖北省博物館攜手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,這些努力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盤龍城遺址的理解,更首次向學術界及公眾揭示了商王朝的勢力范圍已擴展至長江流域。這一發現標志著長江流域被正式確認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,與黃河流域并駕齊驅。同時,20世紀的考古學界圍繞盤龍城的性質展開了熱烈討論,形成了諸如“軍事據點”、“方國都城”等多種學術觀點,展現了學術界對該遺址多維度、深層次的探索與思考。
在考古發掘過程中,考古學家們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。由于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的沖積平原上,地下水位較高,土壤濕度大,給考古發掘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。然而,考古學家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專業的技能,克服了重重困難,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
(三)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
尋根大武漢
盤龍城遺址位于武漢市黃陂區盤龍湖畔,是一處商代早期城市遺址。這里地勢北高南低,地貌多呈低丘與湖泊相間之勢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這里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演變過程。
在原始社會時期,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,這里逐漸形成了聚落。到了商代早期,這里已經成為了一座具有一定社會等級的城市。城垣的修建、宮殿的建造、青銅器的鑄造等,都反映了武漢當時社會的繁榮和進步。
第二展廳 故邑風物
感受先民的生活
(一)城邑演變:
從聚落到城市的蛻變
盤龍城遺址的城邑演變過程,是一個從聚落到城市的蛻變過程。在早期的聚落時期,這里的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。然而,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,這里逐漸形成了聚落,并開始了城市的雛形。
到了商代早期,盤龍城已經成為了一座具有一定社會等級的城市。城垣的修建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。盤龍城的城垣采用了夯土技術建造而成,周長超過1000米,高約6米,寬約8米。城垣的修建不僅為城市提供了防御功能,還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和權力象征。
(二)城邑生活:
先民們的日常點滴
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館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先民們日常生活的文物和復原場景。這些文物和場景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個古老的城市之中,感受到了先民們的日常生活氣息。
在住房方面,盤龍城的先民們采用了木骨泥墻等建筑技藝來建造房屋。這些房屋不僅結構堅固、美觀大方,還具有良好的保溫和隔音效果。在飲食方面,先民們主要以稻米為主食,同時還有各種蔬菜和肉類等副食品。在服飾方面,先民們穿著用麻布或絲綢制成的衣服,并佩戴著各種裝飾品。
此外,先民們還熱衷于音樂和舞蹈等藝術活動。在博物館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先民們音樂舞蹈生活的文物和復原場景。這些文物和場景不僅展示了先民們的藝術才華和審美情趣,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風貌和民族特色。
(三)城邑生產:手工業與商業的繁榮
盤龍城遺址的手工業和商業發展也十分繁榮。在博物館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精美的陶器、玉器、石器等生產工具和制品。這些工具和制品不僅數量眾多、種類繁多,而且制作精良、工藝精湛。
在陶器方面,盤龍城的先民們掌握了先進的制陶技術,能夠制作出各種形狀和功能的陶器。這些陶器不僅滿足了先民們的日常生活需求,還成為了當時社會的重要貿易商品。在玉器方面,先民們擅長雕刻各種精美的玉器制品,如玉佩、玉璧等。這些玉器制品不僅具有裝飾作用,還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和權力象征。
在商業方面,盤龍城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,與周邊地區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。在博物館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當時貿易活動的文物和復原場景。這些文物和場景不僅展示了當時商業的繁榮景象,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情況。
(四)城邑建筑: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
盤龍城的建筑技藝和建筑風格也體現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力。在博物館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盤龍城建筑風貌的文物和復原場景。
在建筑材料方面,盤龍城的先民們采用了夯土、木材、石材等多種材料來建造房屋和城墻等建筑設施。這些材料不僅就地取材、易于加工,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溫和隔音效果。在建筑技藝方面,先民們掌握了先進的木骨泥墻、夯土墻等建筑技藝,能夠建造出結構堅固、美觀大方的房屋和城墻等建筑設施。
此外,盤龍城的建筑還體現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。先民們在建造房屋和城墻等建筑設施時,充分考慮了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等因素,使建筑設施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。這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不僅體現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力,還為我們今天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。
第三展廳 角立南土
領略南土重鎮的風采
(一)盤龍城與中原王朝的聯系
盤龍城遺址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,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系。在博物館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盤龍城與中原王朝聯系的文物和復原場景。
在陶器方面,盤龍城的陶器與中原地區的陶器有著明顯的差異和一致性。這些差異和一致性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,還體現了中原文化對長江流域的影響和滲透。在銅器方面,盤龍城的銅器與中原地區的銅器在造型、紋飾和工藝等方面都有著相似之處。這些相似之處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交流情況,還體現了中原文化對長江流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。
(二)文化交融:貿易與交流的見證
盤龍城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,與周邊地區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。在博物館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當時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的文物和復原場景。
在貿易方面,盤龍城與周邊地區進行了廣泛的貿易活動。這些貿易活動不僅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,還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。在文化交流方面,盤龍城與周邊地區進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活動。這些交流活動不僅豐富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,還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。
(三)盤龍城的獨特地位
盤龍城遺址在商代早期的考古發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。它不僅是一處保存完好的城市遺址,還是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發源地之一。在博物館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盤龍城獨特地位的文物和復原場景。
在青銅器方面,盤龍城的青銅器以其精美的造型、獨特的紋飾和精湛的工藝而聞名于世。這些青銅器不僅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青銅鑄造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,還體現了盤龍城在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中的獨特地位。在建筑方面,盤龍城的城墻、宮殿等建筑設施以其宏偉的規模、堅固的結構和精美的裝飾而著稱于世。這些建筑設施不僅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建筑技藝和建筑風格,還體現了盤龍城作為長江流域重要城市的獨特地位。
盤龍城遺址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展示古代文明的博物館,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。在這里,我們仿佛穿越時空,與先民們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。通過深入探索這座古老城市的神秘面紗,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。
然而,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歇。在現代化的浪潮中,如何傳承和發揚盤龍城遺址的歷史文化遺產,成為了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。
#九一八90周年#,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這一天。90年前的今天,白山黑水被日軍的鐵蹄踐踏。我們腳下這片土地,是先烈曾浴血守衛的山河,勿忘國恥!警鐘長鳴!
2022年12月13日,是第九個南京大屠殺,死難者國家公祭日。上午10時,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,將舉行國家公祭儀式,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,和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,殺戮的死難同胞,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,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。
今天是2020年9月18日,勿忘歷史,警示未來。九一八事件: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,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。 九·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。
10月13日,由香港貿易發展局(香港貿發局)主辦的第39屆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(秋電展)以及與慕尼黑國際博覽亞洲有限公司合辦的第23屆國際電子組件及生產技術展正式開幕。信可威作為SmartDGM主要展會設計搭建一站式服務商,展位號:1B-C02,展位面積:30㎡,誠邀您蒞臨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。
珠海航展歷來是雙年舉行,第十三屆中國航展原計劃于2020年11月舉辦,但因疫情原因推遲至今年9月至10月舉辦,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于2021年9月28日至10月3日在廣東省珠海市國際航展中心舉辦。本屆2021第十三屆中國航展,信可威作為海洋王照明長期合作展會服務商,本次展會設計搭建展位號:H5B4,誠邀您蒞臨現場。
由于今年國慶節和中秋節是同一天,兩個假期連在一起共休8天。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,結合公司實際情況,現將2020年國慶節、中秋節放假安排通知如下:
值此201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,根據《國務院辦公廳公布2019年放假安排》,并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,現將五一節放假安排有關事宜通知如下:
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,現將2021年元旦放假安排通知如下:2021年1月1日(星期五)至3日(星期日)放假,共3天。節假日期間,網站正常運行,對于在線咨詢展會設計等相關問題,可電話咨詢客服:18820271825或在線留言展會項目需求,本網站不提供預定展位,建議找展會主辦方預定展位,如沒能及時回復,敬請諒解!
2025的鐘聲已敲響,新的一年即代表新的展望與成長。隨著全球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,展覽行業也迎來了新的變革。中國和德國雖擁有迥異的文化背景和市場需求,卻皆在全球市場占有重要地位,分別展現出獨具特色的發展趨勢和特長:德國以其在縝密細節、可持續性和精致設計上的領先地位,繼續保持對質量、環保和效率的高度關注;而中國則以其快速崛起的數字化技術和文化創意,為訪客帶來許多令人驚艷的參展體驗。